close

strarbucks日前舉辦<茉莉人生>的電影講座,時間是在週二的晚上7點半,我一方面認為這種敘事類的動畫電影eddie應該沒興趣,另一方面體諒他那個時間可能當時還在公司奮戰,所以決定自己前前往參加,誰知道他居然覺得我很壞心的要一個人偷偷去做什麼好玩的事一樣,為了不讓我得逞硬是要一起參加.

1.日期:2008/02/19
2.地點:starbucks重慶門市
3.電影解析:鴻鴻導演

4.摘記:

<茉莉人生>是由導演馬嘉莎塔碧的一部自傳圖像小說<我在伊朗長大>改編而成,事實上,這也可以說是馬嘉莎塔碧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以及體悟.他帶領觀眾以一個9歲小女孩瑪琪的眼光去看動盪的伊朗,並以小女孩的成長反應一個大時代的故事.本片歷時3年,由200位以上之動畫師以純手工繪製的 方式,簡單的筆觸與敘事方式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動畫電影,但卻更真實的呈現出動盪時代中伊朗人民的生活.

小瑪琪的世界很簡單,他的偶像是英雄李小龍,調皮的一邊嚷著:"我是龍."一邊自以為厲害的使著中國功夫追打玩伴,直到父親出面:"如果龍再不住手,就會挨巴掌了"才停止;瑪琪也異想天開地想創立一個宗教,規定大家要做好事,說好話,窮人天天有烤雞吃,老人不會生病,奶奶問他:"那麼,你要怎麼讓老人不會生病?"瑪琪:"規定,我規定他們不準生病!"有一天,他甚至發現,原來爸爸的爸爸(爺爺)是波斯王朝的王子,還是個共產"糖"(黨),而叔叔卻是個革命青年,他還坐過牢,小瑪琪覺得這一切真是酷斃了!

然而在石油被發堀後,伊朗因為豐富的油源而成為西方國家爭想搶奪的目標,昔日有著高度文明的波斯帝國,逐漸變成戰火蔓延的伊朗,在世界新聞之中伊朗人民也幾乎與恐怖份子畫上了等號,瑪琪的父母為了讓她能呼吸自由的空氣,看看不同的世界,忍痛把她送到國外,希望她有機會嚐嚐維也納的莎爵蛋糕,過著不一樣的生活.瑪琪在奧地利渡過他的青少年時期,在這之中她被保守的教會宿舍趕出來,遇到了高傲且虛假的房東,甚至談了一場爛透了的戀愛,在西方文化與伊朗傳統價值觀念的衝突下,她不斷與自己辯論,尋求自我認同,無論舉止衣著如何改變,似乎在別人的眼中,她仍然是個異鄉的過客,即使他曾經試著為自己找尋新的定位......

5.心得:

這部電影之中我特別喜歡瑪琪和奶奶間的祖孫互動,我似乎可以從奶奶的角色了解一個僧衣下的伊朗女子,一方面有著著伊朗人傳統價值的表現,不斷教導瑪琪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另一方面也代表現代伊朗人開放的思想以及追求民主自由的渴望,其中一個場景是長大後回到伊朗結婚的瑪琪,發現婚姻生活不如自己想像,甚至開始逐漸厭惡與自己生活的丈夫,但身邊的朋友卻告訴她離婚會是個可怕的行為,甚至會導致種種毀滅性的後果,瑪琪對於自己的想法感到憂慮,她害怕的嚎啕大哭,並告訴奶奶:"我已經不愛我的丈夫了",奶奶卻一派輕鬆的說:"我還以為是什麼事呢,孩子,這沒什麼,第一次的婚姻是為了第二次做準備",天啊!太酷了,這個奶奶!這完全不是我在媒體中認知的伊朗婦女形象!

整部電影充滿了衝突與思辯,伊朗社會本身從極權走向現代化過程的衝突,西方國家的文化對於伊朗社會造成的衝突,故事的主人翁瑪琪的家世背景也是衝突的表現,她與自己信仰的偶像(上帝與馬克思)辯論,在成長的過程中追尋自我價值的過程.....其實電影的本身就是文化衝突下而作品"伊朗作者描述伊朗國家的法語片",不過我很欣賞的一點是瑪嘉莎塔碧並沒有在片中影攝"對錯",只是靜靜的呈現事情的不同層面,這種沒有侵略性的表現方式似乎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我想許多事物皆是如此因為不同的時空背景每一個社會也好人也好都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構與價值,在時代前進的過程會因為社會/人的成熟度而保存一些或汰換一些,因此,假若都以自己的現在立場或是背景去批判不同時空背景的人事物,就不是一個公正的作法.

瑪嘉莎塔碧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後,可以將伊朗人視為"人",而不是新聞頭條中的"恐怖份子",我想他確實做到了(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那麼台灣呢?在其他國家人民的眼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而我又希望別人如何看它?

6.衍生閱讀:<我在伊朗長大>,<伊斯蘭製造>,<我在德黑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oname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